线路检测中心前身是原长春水利电力学校于1962年设立的电力专业科。此后,在54年发展建设中,先后更名为“电力系”、“电气工程系”;2005年,学校将电气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合并,组建了“线路检测中心”,并延续至今。
目前,线路检测中心(以下简称为“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1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人;建有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配电自动化、智能电网控制、智能配网、电力电子、过程控制、自动检测、PLC、DSP、EDA和电力系统仿真等实验室35个,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和实验员62人。在专任教师和实验员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7人,讲师17人,实验师7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是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电工学》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是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具有比较扎实的科研基础和较强的学科优势,已形成了配电网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电网系统故障诊断、分布式电源接入与并网技术、风力发电控制技术、光伏发电控制技术、智能检测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可见光通信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等具有一定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拥有吉林省配电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配电设备自动化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电气工程学科是吉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是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师先后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2项,科研经费到款额近1000万元;获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获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55项;发表研究论文260篇,其中SCI、EI检索 93篇。
学院以培养电气信息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不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十二五”以来,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8项,发表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56篇,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建成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优秀课8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吉林省特色专业、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国电双辽发电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基地是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生在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等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有448人次学生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145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项,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项。
学院党建工作深入扎实,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高,成为学院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坚强政治保障。2016年4月,学院党委被校党委推荐上报为吉林省先进基层党委。
学院十分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三育人”活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和谐、创新、进取的工作氛围。2012年和2015年,学院先后两次被评为长春市“高校文明杯”竞赛活动先进单位。学院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师生参与意识强,参与面广,师生在学校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竞赛和评比中屡获佳绩,连续在校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成绩前两名和精神文明奖。学院的工会、妇委会、团委、学生会尽职尽责,广泛开展活动。工会是校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团委是学校红旗团委,学生会是学校先进单位。学院有社团11个,群团组织活跃,积极健康,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和广泛的机会,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团队,多次受到省、市和学校的表彰和奖励。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继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抓住信息和能源科技发展的历史机遇,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